首页 > 集团介绍 > 最新动态 > 行业新闻

特色园区案例 | 机器人产业园在“选种”与补链中蜕变

发布时间: 2021-03-18

2020年,上海集中推出26个面积在3至5平方公里的特色产业园区,定位“小而美”,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的枢纽,同时还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背景下,上海的制造业产业链梳理、再造和升级,非常关键。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推出“科技城”系列第一季,追踪调研上海26个特色园区,探寻上海产业创新升级的可能路径。 
特色园区案例 | 机器人产业园在“选种”与补链中蜕变

数据来源:上海市经信委(时间截至2020年3月,后续园区土地供需或有变化,特此说明。)

调研园区:机器人产业园
调研时间:2020年10月19日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工业园,一般主打制造业的特色产业园基本位于上海的金边银角,而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下称“机器人园”)则位于上海腹地,旁边就是上海的樱花胜地顾村公园。 

10月19日,课题组调研位于上海宝山区的机器人园,站在园区内富联路的一个路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三件套,恍惚间,好似站在张江远眺陆家嘴。

“我们园区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制造业园区”。这是机器人园的开发者们给园区地理位置的精准定位。区位决定了园区的发展模式,以人民广场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16公里的圆,好几个商业大厦林立的城市副中心就分布在这个圆上。纵然作为一个工业园区,机器人园肯定有不一样的抱负。
 
机器人园是个老产业园,从1994年就开始开发建设,产业用地基本出让完成,没有可直接用于开发的产业净地。因为区位好,腾笼换鸟成本也变高了。

实地走访可见,这里确实是一个满是岁月痕迹的传统工业园,厂房低矮,道路狭窄。然而,机器人产业园承担了宝山区科创中心主阵地、上海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发展重任。在存量土地不足的园区搞先进制造业,机器人园任务艰巨。 

调空间

交谈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总经理刘宏强调,尽管园区靠近中环,但机器人园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制造业,园区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转型升级,为优质企业腾出转型发展空间。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中国各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长三角地区基础最为雄厚, 2018年机器人总销售收入超过124亿元,位于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之首。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长三角地区拥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覆盖传感器、机器视觉、语音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环节,并逐步探索创新商业应用模式。

刘宏表示,园区以机器人产业为主导,自然要紧紧围绕机器人产业做文章,但机器人是个很大的概念,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电机、电控、伺服等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它还涵盖了智能制造、精密加工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的是自动化范畴,譬如无人驾驶也可以属于机器人范畴。

机器人产业园在宝山的新规划中地位关键,被定位为宝山区的科创中心主阵地,同时还被纳入上海市南北转型规划。具体说来,要求机器人园作为自动化相关智能制造科创成果的承接区和成果转化区。

如何在上海发展制造业,刘宏表示,其核心是控制成本,跟国内其他地方比,上海没有成本优势,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降低企业成本。

首先把企业生产和办公场地的租赁成本降下来;其次是人力成本。“如果优质项目来了,我们可以不要租金;企业引入的人才,我们能够提供每月只需600元就可以入住的人才公寓,周边还有完善的商业配套。这样的条件,企业来不来?企业的人才还能留不住?”

落户成熟区域,企业成本压力很大,即便给新入职的大学生1万元月薪,仍旧留不住人,因为租房就要四五千。如果不把成本降下去,只给大学生一个上海户口,他们照样在上海呆不下来。

园区处于顾村板块,“我们整个宝山的房价也就四五万。只要这里能够把产业集聚起来,大量人才进驻,就能带动区域发展。”

目标如何实现?首先要为新项目腾出空间。这也是目前刘宏的首要任务。

对此园区有两个办法,最理想的自然是园区回收企业手里的土地,自行开发,但这个选项难度较大。因为调整出来的新土地不做房地产也不做商业开发,而是做制造业。土地调整成本存在剪刀差:园区回收1亩土地要三四百万元,但园区向外拍卖只有120万元/亩。

其次是提高地块容积率,这是刘宏的主攻方向。

具体说来,园区内企业要么调整自己的产业方向,契合园区产业规划;要么把老旧产能停掉,然后把建设好的地块空间交给园区,园区帮它管理和招商,园区的空间挖掘出来了,形象和业态改变了,也保证了原有企业的收益。 

“动员企业做调整的难度很大,谁愿意自己出钱把原来破破烂烂的仓储清掉,把老旧厂房拆完,不要政府赔偿,再自己投钱把新厂房漂漂亮亮地重建起来,再交给园区来管理。我们只能做思想工作。”

刘宏表示,关键是园区要跟企业主融在一起,在思想上打通障碍,让他们转变想法。

为此园区成立了平台公司,计划通过不断调整,最终达到园区自持物业面积,和园区企业持有的物业面积,达到1:1的比例。

当园区有了自己的工业厂房和办公楼之后,就可以大幅降低园区制造业企业的成本。“如果厂房在私人老板手里园区控制不了成本,今年租金每平方米1元,明年1.5元,三年以后租两元,那不是把企业逼走?”

机器人产业园为何能够承担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的任务?刘宏认为,最大优势还是区位。“我们搞研发也好,搞科创也好,需要产业落地,实质上机器人园扮演的是科创加速器的角色。因为我们离市中心近,交通方便,地铁方便,科创企业愿意来。”

目前,园区已经吸引了发那科、鑫燕隆、伏能士、小卫科技、费勉仪器等211家机器人生产、服务、应用等相关企业。

因为区位,园区有底气吸引大量的泛自动化创新企业进驻园区,譬如机器人和自动化的上游企业,从事核心材料、核心算法开发等轻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只要办公室即可。

在土地调整方面,“我们要向空中和地下要空间,我们要建摩天工厂。” 由于附近受航空限制,园区建筑不能超过50米,所以刘宏说的“摩天工厂”能够达到10层。这应该是机器人园与其他工业园不同之处,也是刘宏做低企业成本的底气所在。

园区空间稀缺,所以选择入驻企业十分关键,园区建立了链长制,计划明年围绕智能制造举办创业大赛,向海内外,侧重向长三角广泛撒网选种,届时将有 60家机构和15家上市公司与园区一起把关“选种”。

和成熟企业一起,用补充产业链的视角来看,什么样的创新企业更适合园区定位,在上下游产业链上更有价值,如果有合适标的,园区就负责把企业引进来。园区即将成立自己的风投基金,届时跟随机构投资种子企业。不过刘宏强调,园区只做跟投。

伴随着这一轮园区调整,机器人园正在迎接蜕变。调研组看到,园区正对富联路做彻底的道路改造,一排排挖掘机将双向车道的路面整体向下挖出四五米的深沟,重新布置管道。同时,也在对园区范围内的河道做景观改造。

留住人才,是创新策源的重大命题。据刘宏介绍,宝山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战略,将人才公寓作为重点,这个政策在机器人产业园先行落地。

现在宝山区推出的两室两厅人才公寓跟酒店差不多,设施完备,冰箱、洗衣机、电视、独立卫生间都有,随时可以拎包入住。

人才公寓不是出租给个人而是出租给企业,每套房每月园区与承租企业各补贴600元,入住人才每月只需600元就能租下一套公寓。

园区第一期计划建设81套人才公寓,“按规划起码将来至少要建四五千套,如果能达到2万套,这里将会聚集四五万创新人才。那时候科创中心主阵地就建起来了。”刘宏说。

目前园区修改规划,在产业园中增加商业配套,用来降低生活成本,“一杯咖啡外面三十几块,这里十几块;集中配餐中心吃饭,可以十一二块吃饱、吃好。”

关于降成本,刘宏总结道,园区就在租赁成本和人员支出成本上做文章,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企业成长了,员工收入自然就上去了。中国人有买房情结,到时候他们就会到周边去买房,整个区域也就发展起来了。 

拉长产业链

在解决成本之后,对于如何发展产业,刘宏认为,作为一个制造业产业园,在不停引入创新性企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不能关停了事,因为最终新兴制造业需要落地,离不开传统制造业。

这就需要园区通过拉长产业链,让创新性企业与传统企业打通产业链关系,为传统企业赋能,为创新企业补齐产业链。

小卫生物科技(下称“小卫”)是一家小米生态企业,主打产品是洗手器,这款产品通过自动感知挤出洗手液,产品正逢其时。创业团队来自联合利华,他们有设计经验,产品也有市场,但企业没有制造能力。

在制造环节,他们既需要高附加值的芯片,也需要传统的制造能力,如注塑、开模等。一般流程是到宁波或昆山去生产外壳注塑、模具,最后在上海集成,整个供应链四分五裂,时间成本、物流成本、制造成本就抬高了。

园区通过协调区内制造业企业,帮小卫对接了模具、注塑等企业,还促成彼此参股入股,最后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定型一路打通。将产品制造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之前如果在不同企业采购不同的部件,有一笔不小的税费交易成本,现在几家企业合并成了一家,将交易成本压缩到最小,最终小卫成品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小卫在园区成功站住脚跟,园区形象也获得提升。

园区内类似案例很多,比如,园区内有三家传统精密制造企业,一家压缩机企业,一家特种车辆企业、一家轮毂电机企业,通过协商,三家企业融合在一起,推出的新品马上拿下了大订单。

机器人园还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为园区提供发展空间。

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快仓”)是一家智能物流机器人厂商,基于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方面技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智能物流机器人+智慧大脑操作系统”,快仓已经为全球15个国家30多个行业5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这家企业在12月中旬刚获得C+轮融资,之前已经获得包括软银中国、菜鸟网络、百世物流等机构的投资。

其单仓部署机器人规模为全球第二,达到千台级,这是一个高难度场景,在同一空间内,机器人密度越高,越容易拥堵,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调度是难点之一,只有具备智能操作系统,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机器人集群的后台操作系统必须具有智能调度、机器人控制、智能运维等功能模块,才可以实现这一应用场景。

在快仓入驻园区后,园区决定为企业找到更大的应用空间,机器人园计划筹建公共大仓,为园区内所有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服务,如此一来,园区企业就不用自建仓储和物流,将来所有企业的货物统一存储,统一发货。园区由此打通隔阂,将整个园区变成一家企业,将区域内每个车间的信息流和物流全部打通。

机器人园还计划建造4万平方米的无人工厂,服务园区内所有企业。同时,顾村具有打造机器人小镇的概念,园区的科技成果围绕顾村,围绕宝山做文章,园区内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场景。

快仓品牌总监周元英表示,“无人工厂”是上海“在线新经济”12大产业之首,上海很多企业有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工厂、无人工厂的需求,无人工厂必然需要智能物流机器人,但无人工厂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具体哪些企业有此类需求需要慢慢摸索,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搭建供需双方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通信息不对称,则可以使更多企业加速智能化升级。

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园区内培养的另一个科技型企业,主要为全球学术及研究机构提供完整的系统设计、精密仪器装置。其拳头产品之一是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的核心部件 —— 多自由度极低温样品台,为科研机构研究新材料提供极低温、多自由度运动等条件,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已获得80%以上占有率,同时也已出口到欧、美、日、韩、新加坡等海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费勉仪器首席运营官欧宏炜表示,费勉仪器定位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和制造,成立8年以来,每年维持10%以上的研发投入,超高真空、低温技术、分子束外延薄膜制备、表面分析、等离子技术等相关产品的性能指标,与欧美同类产品不相上下,甚至部分性能参数超过了欧美竞争对手。随着贸易战开打,芯片自主成为高度共识,但是科研用的仪器也是一个产值和重要性不低于芯片的关键硬科技市场。

不过,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竞争时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内科研机构在采购国外仪器时,可以享受免关税和增值税的政策,同时国外仪器还享受了所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相当于两头受惠。而国内仪器公司虽然有增值税进项抵扣,但还是有一定税负,造成了“国产仪器公司的非国民待遇,国外仪器公司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经费由国家拨款,但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仪器采购时向国产仪器厂家做倾斜引导,由此导致科研机构购买仪器设备时态度保守,为省事期间,能买进口仪器就不考虑国产仪器。

欧宏炜表示,科研仪器的发展为高端工业发展铺平了道路,现在芯片行业的教训其实就是为了之前在仪器仪表行业投入和支持不足的一个补课。在这个背景下,国产仪器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拉平进口和国产仪器的待遇就是第一步。

此外,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发那科)是园区重量级企业,为园区机器人产业提供支撑作用。发那科由日本发那科株式会社与上海电气集团于1997年11月联合投资组建,双方各占50%的股份。公司主要为汽车工业及一般工业领域的用户提供机器人以及包含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套生产系统的销售、安装和服务,提供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生产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生产、销售、技术培训等服务。

发那科于2010年迁至宝山工厂,2014年宝山技术中心及二期工厂开业,一、二期工厂合计拥有近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其中近4万平方米的系统工厂,用于系统集成的研发制造、安装调试和出厂检查。

2020年11月发那科三期项目即将启动建设,对接机器人产业园内原新格地块(宝山区富联三路369号)431亩土地,以建设一个集研发、制造、销售三大中心为一体的工业4.0工厂为核心目标。

该项目为上海市宝山区2019年的重大产业项目,发那科三期项目建成后,将建立中国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实现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四大板块50亿元营业收入,3.5亿元总税收贡献,并将带动整个上海的机器人产量及规模迈入新的台阶。

结语

在调研结束时,调研组有些担心,在大拆大建中,园区能否保证亩产绩效。刘宏称,园区3200亩土地,经过一轮调整,其中1340亩土地已经调整完成,在做减法的同时,产值和税收总量没有减少。目前园区在建工程9个项目,将来可以增加将近80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原来园区使用面积只有120万平方米。园区2019年每亩税收在上海市中小产业园中排名全市第六,2020年在全市 108个综合性园区中排名28。

现在,等于再造了一个新园区,释放了发展空间。

机器人产业园:加快腾笼换鸟,引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推动“智”造升级

一、园区特征
机器人产业园规划面积3.09平方公里,是上海市政府唯一挂牌的机器人主题产业园,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的市级104工业地块。园区紧紧围绕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定位,吸引了发那科、鑫燕隆、伏能士、小卫科技、费勉仪器等211家机器人生产、服务、应用等相关企业。201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亿元。其中,机器人及高端装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6.02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41.85%。

未来,园区将继续以世界级机器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研发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为支撑,引导优质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构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努力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优势
一是产业生态优势。园区集聚了日本发那科、奥地利伏能士等多家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引进了中铁上海工程局总部、保集e智谷、费勉仪器、小卫(上海)生物科技、途炫机器人等总部及服务机器人企业,发那科三期、快仓机器人研发总部、中交信息产业中心、赛赫智能设备等项目也在加快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生态链日臻完善。

二是功能平台优势。园区集聚了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机器人研究与转化功能性平台、上海市宝山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联盟、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等,为园区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了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支撑。

三是区位与交通优势。园区距离人民广场仅16公里,是全市离人民广场最近(16公里)的市级104工业地块,十分钟可达南北高架、S20外环、G1501郊环等高速主干道,距离虹桥国际机场仅需30分钟车程。园区公共交通出行便利,短驳线可对接4条轨道交通。

四是功能配套优势。园区硬件和软件功能配套品质不断提升,园区办公环境显著改善。富联路作为园区主干道整体风貌改造已基本完成,园区展示服务中心也将启动建设。园区中央厨房和配餐中心供应客饭量2000客/天,园区配套人才公寓供应为企业引才留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吸引力。

三、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整体能级还不够高。发那科一枝独大的产业格局较为突出,同时发那科在园区仅为组装车间,核心生产研发基地并未落户园区。新引入的快仓机器人、赛赫智能等企业培育壮大还需时日。

二是可用于未来发展的土地资源不足。当前园区产业用地基本出让完成,缺少可直接用于开发的产业净地,腾笼换鸟成本较高,资金压力较大。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需加强。虽然园区当前享受“1+9”政策和机器人专项政策,但依然面临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机器人或智能制造园区的激烈竞争。未来园区在产业用地规划调整、产业及金融配套、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对接等方面需要更为聚焦的专项政策支持。

四、未来发展建议
未来,园区围绕机器人和智能智造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加强源头创新,强化产业引领,着力建设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产城融合新地标,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持续提升园区产业能级。用好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这块招牌,聚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和集聚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与长三角兄弟园区加强合作,赴广州、深圳、成都、北京等外资民资密集地区拜访企业、对接项目,加大优质项目招引力度,加快引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二是激活要素资源,进一步完善园区产业生态。依托园区功能平台优势,深化与清华大学、北大、复旦研究院、同济科技园、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等重点平台、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共建科研服务平台,共谋前沿共性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发展,强化智能制造生态布局,聚力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产业,打造集创业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综合研发创新区。

三是加快腾笼换鸟,推动园区“智”造升级。一方面,通过加大项目调整力度,鼓励传统产业自拆自建提高容积率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智慧园区5G建设,搭建科创型企业赋能平台和应用场景应用载体等方式,推动传统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车间及工厂,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升级。

四是做好园区配套服务,争取更多专项政策支持,提升园区吸引力。一方面,加大人才公寓、工作配餐、商业配套等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区形象与功能品质,提升园区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以加速打造上海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积极争做宝山科创建设的主力军为发展目标,在机器人产业应用、科研合作、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争取更多的专项支持政策,提升园区对优质产业资源的吸引力。
来源:澎湃新闻

活动预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北京中厚明德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7051461号-1 Beijing ZhongHouMingDe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