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席了春节档之后,今年的国庆档影院终于了迎来了2020年观影的第一波高潮,10月1日至7日我国电影票房约为36.96亿元,取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不仅如此,《我和我的家乡》也是其中豆瓣评分最高的影片,有近20万网友给该片打分,综评为9.3分,目前位居内地影史票房榜第24位。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依旧沿用了全明星阵容,是由多个分别独立的小故事构成的剧情片,不同于前作,这次的电影着眼于小事,但依旧反映了中国这71年来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国人而言,故土情怀绝对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唯有重新发现,方有价值维新。对乡村的振兴,需要从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开始,并以美好的心愿、有效的模式和百折不挠的信任加以推进。通观《我和我的家乡》中的故事,可以说对这样的逻辑和行动都有着直接而具体的体现。相信美好,方得未来,中国乡村振兴的逻辑和行动,亦是如此。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从东、西、南、北、中五个地方,叙述了五个独立小故事:北京好人、天上掉了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那些经常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文本中听闻的关键词:医保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通过电影故事化和场景化的幽默演绎,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战略和政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新变化,在医疗,教育,人才返乡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道路探索上取得的可喜成绩,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这些艰辛背后那些伟大的小人物的无私付出和人间大爱。
艺术家们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五个故事各有主题,发生地也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却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也是近年来国家全力推进之国策:乡村振兴。一是北京好人:演是葛优,围绕着看病社保卡报销的问题展开的故事。人性内心深处斗争,企图利用自己的社保卡帮表舅治病,后来被发现,良心上的善终于战胜了想买车的私欲,把买车的钱用在了给表舅治病上。回到农村才发现,原来农村人也有社保卡,国家对人们看病的保障已经普及到了广大农村。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虽然讲述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却通过鲜明地 “好人”的主题探讨了医保问题,农村医保的出现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几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天上掉下个UFO:黄渤、王宝强等主演,笑点最多最集中在这里。黄渤开拖拉机那段,实在是击中笑点了!围绕着拉动旅游业,缩短村与村的距离,实现爱情愿望等故事,最后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科技示范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经济发展,故事反思了某些旅游度假村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进步打造地方特色,寻求经济发展才是主旋律。三是最后一课:众人为了实现患老年痴呆症的范老师的最后一课,所作出的努力,情节在回放和现实中不断交替,戳中了泪点,范老师记录下来对同学的小事备忘,教师里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们更多了第一次了解到了农村教育,教育不公平可不仅仅是学区房,农村和城市教育资源的鸿沟更应该是主要矛盾。四是回乡之路:邓超和闫妮主演,两人回学校参加周年庆引发的系列剧情,儿时记忆中的风沙肆虐,老师高妈妈的殷切期望,闫妮终于学有所成归来,成为了网红带货主播,家乡也在邓超的带领下,种上苹果树,带领乡亲们致富,绿化等。校庆演出的过程中,播放出来真实的劳动模范的照片,有的已经去世……正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付出,才使得过去的风沙变绿林,环境治理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媒体新传播也再次验证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科技、卫生、文化、法律”四下乡,回乡之路通过科技下乡、网红带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乡村的绿色食品与城市消费之间的流通,实现了城乡消费要素流通。五是神笔马亮:演是马丽和沈腾,也是令人笑翻的感觉。沈腾饰演的马亮考上了俄罗斯列兵艺术学院,却收到了学校下乡扶贫的工作任务。他的妻子不同意他去下乡扶贫,最后他放弃去读书,决定欺骗妻子说去了读书其实是去了扶贫。村民们配合马亮欺骗他的妻子,场景和情节让人捧腹不已。最后事情败露后,马丽饰演的妻子也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引以为豪。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体现了我们国家扶贫工作的成就以及扶贫工作人员的付出。影片中马亮担任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意识,体现了我国乡村基层治理的重大变革,而马亮通过稻田画、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位于辽宁沈阳的“稻梦空间”景区就是这个故事的拍摄地之一。“稻梦空间”项目现在有年10万吨水稻生产加工能力和年游客近30万的规模,这个项目直接创造就业200余人,带动当地农民年创收近500万元,总共惠及三个街道40余个村、2000多位农民。这个成绩不仅肯定了了第一书记工作制度的重要性,彰显了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地位,乡村振兴中第一书记尤其是青年第一书记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通过参与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典型的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题作品,虽然第一个故事很多的叙事场景都发生在北京,直到最后才回到乡村,但话题的本质依然是农村医保改革,其它的故事更是直接将乡村作为了叙事场景。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的故事,并没有停留在对乡村的常规批评上,而是以更积极乐观的视角,聚焦这一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并对那些致力于推进和实现这种变革的人表示敬意。这些人包括:国家战略制定者、驻村第一书记、农村返乡青年、具有创新精神的乡村网红、基层干部、外来投资者、本地常住村民,甚至还有那些普普通通但热心的“北京大爷”(张北京),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广泛而直接的参与,中国乡村才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在所有这些故事中,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之间,不但达成了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基本共识,而且,彼此之间还充满了信任、默契和尊重。关于这一点,在《神笔马亮》和《回到家乡》的故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神笔马亮》的故事中,村支书和当地村民随时随地配合马亮“哄骗”妻子的多个场景,为了配合营造俄罗斯风情的氛围而做出的从语言到着装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努力背后所透露出的真诚,在让我们忍不住大笑的时候,也让我们心生感慨:如果中国乡村的干群之间,外来专家和本地居民之间,返乡青年和常住居民之间,真的达成了这种融洽与和谐,那么,乡村振兴这个“题”破起来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和无奈了。在《回到家乡》的故事中,校庆的仪式上,当小学生代表充满骄傲的宣布,自己想成为乔树林那样的人,让我们感受了这种“回到家乡,并让美好的改变发生”的责任和精神在代际之间传承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一种乡村振兴中振奋人心的事件性表现,还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原住民”的诞生,这种“乡村振兴原住民”的大量出现,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结果诉求,更是推动乡村走向振兴的最稳定、最强大、最具可持续性的力量和源泉。遗憾的是,在我们之前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中,遇到很多由地方政府所推动的所谓的乡村振兴实践,往往缺少村民的直接参与,更缺少村民的有效参与,以至于村民很多时候成为了这场变革洪流的被裹挟者,不但没有主动的创造性可言,连基本的自主性也失去了;有的地方则变成了本地村民和外来投资者的长期对抗,因为直接和潜在的利益之争,当外来投资者的投资取得收益的时候,村民们则开始漫天要价,置既有的合作协议于不顾,当外来投资者的投资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村民们则开始报以冷嘲热讽,甚至提前终止合作,导致两败俱伤,一地鸡毛;哪怕是那些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返乡青年,当他们真的回到家乡,并尝试通过自己在城里积累的资金、技术为家乡的改变做出努力和尝试时候,也往往遭遇到很多的误解和质疑,从而遭遇到自己家乡对自己的“第二次伤害”。这部电影中对中国乡村的敏锐观察也是可圈可点。在所有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中国乡村,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中国乡村,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纽带,与最发达的城市,与最发达的国家,与最具消费力的人群,与最具创新性的人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纽带不仅包括互联网、快递公司、乡村旅游、扶贫干部、返乡青年、社会资本、新闻媒体等,而且,更包括乡村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具有开放意识和能力的常住居民和原住民。原生于乡村空间和社会的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努力,才是推动中国乡村走向振兴的最具想象空间的力量,就像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一样,中国乡村的全面开放和在开放指引下所推进的一系列改革,将使中国的乡村真正走向振兴和繁荣。如今,这种改革开放的意识和努力,不仅已经出现,而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平台、政策和商业模式的支撑,不仅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鸿沟正在被快速的消弭,而且,整个社会对乡村社会的价值认知也在经历重塑——无论是外部的研究者、决策者、投资者和消费者,还是乡村内部的常住居民,都不再先验性地认为乡村充满了不可救药的“痼疾”和“沉疴”,而是更愿意承认,那里不但承载了很多人的美丽乡愁,还充满了投资的机会、创业的空间和创意的源泉。到乡村去,不但具有精神回归的价值,更具有商业回报的理性。对比这些年几乎每年春节都会出现的“返乡笔记”的写作现象,这种大多出自返乡人士之手的充满了情绪化的写作,其中虽然不乏充满理性、克制和思辨的上乘之作,但也有很多内容为大量猎奇、偷窥、捕风捉影的低俗情节和故事所充斥,以放大镜式的手段,不断揭露着乡村空间和社会的伤疤,客观上带来了对乡村的污名化。这种对乡村的“污名化”,不但不利于乡村的转型和振兴,而且,还会让本已经伤痕累累的乡村空间和社会进一步受到伤害。
来源:腾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网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